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11223]科哲前沿第41讲:尚智丛-明清之际中西科学与哲学思想的交流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2-26    
】【】【

 

 

 

2021122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博士生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大讲堂”在国学馆226室和腾讯线上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尚智丛教授主讲,演讲题目为《明清之际中西科学与哲学思想的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滕菲博士主持了本次讲座,王小伟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和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共同参与了线下和线上的讨论与互动。

尚智丛教授主要从发生过程、学术建树、历史影响、启示等四个方面做了阐述。首先,他介绍了明清之际中西科学与哲学思想会通主要发生过程。在明末清初社会迅速变革的大背景下,西方天主教伴随资本主义扩张而东传,带来了大量新的思想,其中宗教、自然哲学、数学、逻辑学与方法论等内容开始逐渐本土化,导致了16-18世纪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与宗教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史称中西会通。重大事件主要包括:利玛窦来华传教、《几何原本》等书的翻译、修订《崇祯历书》、康熙历狱等。

关于明清之际中西交流的学术成就,尚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知识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格物穷理之学;二是新的认识论原则与认识方法的形成:格物穷理认识原则。格物穷理之学强调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来认识它;以演绎推理形成知识,力求发现事物自身所有的数量关系。格物穷理之学可分为开创(1582-1622年)、发展(1623-1663年)和集成(1664-1687年)三个时期,核心人物包括: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李之藻、李天经等人。格物穷理之学发展关于自然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统一性,并利用演绎推理形成与表达知识,来保证其统一性,是当时学者致力建设的重要学术分支。格物穷理认识原则主要包括知识内容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在知识内容层面强调科学知识的会通;在认识论层面注重托马斯·阿奎那神哲学体系中保留的哲学认识论与理学格致学说的会通。以上两个方面是中西会通的独特产物,是中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历史形态,在知识观念、方法与具体知识等方面,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做了准备。

关于此次中西思想会通的历史影响,尚教授指出,主要表现在历算学和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面。在历算学方面,王锡阐和梅文鼎等人批判地吸收了西洋新法和数学,完成了多项颇具意义的工作:王锡阐修改《崇祯历书》所介绍的第谷体系;按照中国传统勾股方法和《几何原本》的理论证明了两角和、差的正弦和余弦公式。梅文鼎改进《同文算指》重的笔算;将罗雅谷《筹算》中的纳贝尔算筹由竖式改为横式;改正了《测量全义》中正二十面体的计算错误。在哲学方面,方氏学派发展出质测-通几的认识论,形成了一元二层的度数观。该学派吸收格物穷理之学,发展质测之学,发扬了“致知由明达物理”的认识原则,为清初朴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路径。

关于明清之际中西交流所带来的重要启示,尚教授指出了以下四点:1)社会大变革需要学术先行。16-17世纪,东西方都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欧洲发生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与科学革命的同时,中国也发生了思想与社会大变革。2)交流促进变革,而根本动力来于内部。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的学术变革与社会变革,而变革的根本动力来于内部。3)学术要直面社会重大问题,重建当代中国学术应该积极探索社会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4)借鉴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同时论证有力,具有深厚的史料支撑,反映出尚老师在该领域多年的辛勤耕耘和思想积淀。在滕菲老师简要总结之后,王小伟副教授就讲座内容做出了精彩评议。尚老师细致回应了相关评议和学生提问。本次讲座按预定议程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供稿:人大科哲博士生  彭家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1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